液体和气体传感器的维护和更换时效

液体类传感器,如ec(电导率),pH(酸碱度),液温,浊度,溶氧量等,一般都需要两周清洗一次,每隔三个月校正一次,一年更换一次。如果不定期清洗和校正,数值会不准。一年不更换,大概率无数据返回。一年半以上完全报废。

气体类传感器,特别是国产类的气体传感器,一般情况下24个月已经是寿命的极限了。

多数用户,是长期将传感器浸泡在高盐分(无机盐,液肥)的液体里,这种情况下,定期清洗和校正的周期就要频繁,更换的时间周期也会大幅度缩短。

也就是说,以上的寿命要根据应用环境来看,恶劣情况下,寿命加速缩短,正常情况下,正常寿命到期。

华南某地区的一个城市,将ec和pH传感器应用在工业和民用的污水池中,三天就要清洗1次,一个月传感器就报废。清洗方式也简单,断电后,纯净水清洗,软毛刷轻轻洗刷刷。

无论进口还是国产,不管是几万一个,还是几百块钱一个的液体传感器,均是如此。

校正的工作也非常简单,用几毛钱的校正液对比一下数值。

此外,基质类传感器,如土壤传感器,如果是种植环境下,施肥,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无机盐),都会影响传感器的寿命,一般情况下,一年后都需要更换,否则数据不准,两年会完全报废。

使用没有定期清洗维护,没有定期更换的传感器,反馈回来的数据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如果用来做控制的参数,就是灾难了。

液体和气体类传感器本身是一种消耗品,应该纳入耗材类进行管理。但不建议大量提前采购囤积,而是快要到期时采购,因为一些传感器,生产出来的同时,寿命就开始倒计时了。

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政治斗争反噬经济基础

从2020年夏季开始,芯片价格开始上涨。DSP、IC、MCU一路狂飙,个别用量较大的热门芯片,一个星期内,翻了4倍。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能订到货。原价13块钱的STM32F系列的一款芯片,涨到103块,接近10倍。

起因来自于:一是2020年美国发起的对中国芯片企业的制裁,二是全球疫情。

更糟糕的是,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摩擦,澳大利亚铜铁对华出口降低77%,导致铜价飙升。从2020年4月份至2020年12月份,铜价上升了45%;电工钢上升了34%;铝上涨了52%;稀土(镨钕)的价格环比上了67%;铽的价格上涨了49%。

芯片、铜铝几个葫芦娃联袂出演,由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买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斗争反噬经济基础。

没有涨价不等于不会涨价,只是冲击波未到。国内董姓大娘的空调公司,不是号称“掌握核心科技”嘛,自产芯片嘛,拭目以待看看涨不涨价。

国货当自强,自强先从认真做科研开始,酱香型院士、烟草院士多了,谈什么科技强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