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研发成本科普

我有一个梦想,你来给我实现。我们来谈谈实现成本。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件商品,是其最终形态。这件东西,从无到有,最终摆在消费者面前,有一定过程。越复杂的东西,过程越长,成本越高。

普通消费者很少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所以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扁平化,隔行如隔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普通消费者的思维方式来和复杂工业品的生产者对话,就对不上茬口了。

从普通消费者角度来看,商品的原材料多少钱,人工大致多少钱,成本就计算出来了,售价也就基本确定了。但是,研发成本如何摊销?产品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如何摊销?

还有研发成本?还有维护成本?是的。越复杂的工业品,这两项的成本越高,无法视而不见。

专利技术的规避和模仿,开模具,材料加工,工艺迭代,初试,中试,实地验证,只为满足个位数的数量需求,成本总要有个摊销的地方。重点是,时间(机会成本)被严重浪费。

原始设施制造商(ODM)和客户是共赢的关系,评估双方的成本和未来的市场空间,避免双方走弯路。

并不是做不出来,“只要有钱有时间——火箭也能造“,权衡利弊,有所取舍。

植物灯为什么要调光

1、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一样:发芽期:微弱光照;育苗期,弱光照;成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调整光照。不同生长阶段,光谱不一样。不调光,光强光谱恒定,会出现:幼苗徒长,倒伏;叶子卷边,叶片边缘焦糊;果实大小不匀衡,畸形。

2、为什么调光和开关要渐明渐暗?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叶片毛孔打开,瞬间明灭的强光线会损伤叶片毛孔,导致光合作用无效,显微镜下明显能看到叶片蜕皮状损伤,继而叶面萎蔫。不信的话可以做实验:你拿闪光灯对着自己脸来几十次,包准蜕皮。通常来说,渐明渐暗的过程,最少要持续3分钟以上,30分钟以上为佳。大麻比较皮实耐操,娇嫩的叶菜类则完全受不了这个。

3、为什么要远程控制调光?植物工厂、大棚,最忌讳人员频繁进出,因为会影响温湿度,带入病原体,人员进出次数越少越好。一两个小种植环境还行,几十个集装箱,几百个大棚,派人进去用手持遥控器或者是旋钮调光,不别扭啊?

4、为什么要精准调光?其实精准调光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植物灯厂和电源厂的勤劳程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花点时间测量出来向量表就行。问题是,很多厂商只用最大的PPF(光通量)值来介绍自己的灯具(100%),很少去测电源功率从1%~99%时PPF的值。是不是很恶搞?我们见过最大偏差2/3的灯具:从10%到45%功率,PPF的值不变,从80~90%突然达到最大PPF值,神乎啊!用这种灯具,种植和科研,能出来什么准确的成果?

5、光照必须跟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联动。环境已经高温、高湿了,如果再加上强光照,会不会闷死?已经低温,高湿度,要不要适当提高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够,再强的光照也不会加强光合作用啊。这些情况,你用旋钮去调光,会不累出白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