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灯为什么要调光

1、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一样:发芽期:微弱光照;育苗期,弱光照;成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调整光照。不同生长阶段,光谱不一样。不调光,光强光谱恒定,会出现:幼苗徒长,倒伏;叶子卷边,叶片边缘焦糊;果实大小不匀衡,畸形。

2、为什么调光和开关要渐明渐暗?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叶片毛孔打开,瞬间明灭的强光线会损伤叶片毛孔,导致光合作用无效,显微镜下明显能看到叶片蜕皮状损伤,继而叶面萎蔫。不信的话可以做实验:你拿闪光灯对着自己脸来几十次,包准蜕皮。通常来说,渐明渐暗的过程,最少要持续3分钟以上,30分钟以上为佳。大麻比较皮实耐操,娇嫩的叶菜类则完全受不了这个。

3、为什么要远程控制调光?植物工厂、大棚,最忌讳人员频繁进出,因为会影响温湿度,带入病原体,人员进出次数越少越好。一两个小种植环境还行,几十个集装箱,几百个大棚,派人进去用手持遥控器或者是旋钮调光,不别扭啊?

4、为什么要精准调光?其实精准调光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植物灯厂和电源厂的勤劳程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花点时间测量出来向量表就行。问题是,很多厂商只用最大的PPF(光通量)值来介绍自己的灯具(100%),很少去测电源功率从1%~99%时PPF的值。是不是很恶搞?我们见过最大偏差2/3的灯具:从10%到45%功率,PPF的值不变,从80~90%突然达到最大PPF值,神乎啊!用这种灯具,种植和科研,能出来什么准确的成果?

5、光照必须跟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联动。环境已经高温、高湿了,如果再加上强光照,会不会闷死?已经低温,高湿度,要不要适当提高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够,再强的光照也不会加强光合作用啊。这些情况,你用旋钮去调光,会不累出白毛汗?

植物灯市场拐点已到

只卖灯,貌似卖不动了。从2018年开春到现在,很多植物灯厂商有了这种感觉。2019年年末开始的疫情到如今,海外市场出不去,进不来,严重危及企业生存。但是展望未来,所有从业者都对这个市场的未来充满期许。

植物灯这块市场有多大?没有准确数字,但所有人都可以肯定的是,这块市场在飞速增长。尽管市场在增长,但奇怪的是,一方面大量传统照明灯具厂商杀入这个领域,攻城略地;一方面最早一批做植物灯的厂商,其业绩却迅速下滑。

市场拐点来地如此之快,快得让人措手不及。这个拐点就是智能化。通俗一点地说,客户需要整套的智能系统,植物灯厂商没有。也就是,当前供需双方的主要矛盾,是客户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和植物灯厂商相对落后的技术之间的矛盾。

最早没有植物灯时,农业自动化控制只需要解决“温、水、肥”。有了植物灯后,大家新鲜了几年,最早进入这块市场的植物灯厂商们赚了不少钱,但人们逐渐发现,随着植物灯的大面积应用,“温、水、肥”变成了“温、光、水、气、肥”。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又发现,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光、水、气、肥的要求不一样。单纯地去控制定时开关全光谱的植物灯已经满足不了专业种植的需要。

温、光、水、气、肥,植物生长缺一不可,单纯只做灯,只从灯上找原因,是走进了死胡同。植物灯厂商往往会假设植物工厂或大棚中的环境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可控,环境已经设定好,自己只需要配灯即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正是由于新增了植物补光灯,原来的环境要重新设定,何况原来的环境本身只停留在原始手动阶段,或者干脆就等植物灯厂商顺路来解决呢。

温光水气肥五大要素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波及其他要素的供应商。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南方夏季高温,客户的温度湿度没有控制好,温度三十多摄氏度,湿度超过80%,植株徒长,倒伏蔫坏,这时客户说你的植物灯有问题。你说你的灯没有问题,那么谁主张谁举证,客户那里没有温湿度的历史数据,你到哪里申冤诉苦去?还有甚者,客户自己施肥过量,植株烧死,他也能怪到植物灯厂商那里。其实只要出问题,农场主会怀疑所有生产资料的供应商,只是因为传统种植时的”水、肥“比较易懂,所以怪只能怪到”高科技“的植物补光灯上。

深圳某植物灯厂商,卖了一批植物灯给集装箱种植的客户,光谱分析报告齐全,过了大半年,客户说灯没有效果,过去一看,密闭的集装箱,灯正常,植株歪歪扭扭赢弱不堪,百思不得其解。行内人笑了:植物灯用来干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够,只补光,会有效果么!?

这类被冤枉的事情几乎每个植物灯厂商都遇到过,头疼无比。于是乎很多厂商灯没有造出几个,却先逼自己成了农业专家。成了农业专家后,问题还没有解决,土地集约化和日益高昂的用工成本使得农场主希望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率,谁家的植物灯能自带智能控制系统且能管理整个农场,就用谁的灯!

一声惊雷,惊醒万千照明厂商。客户不懂灯,但却知道智能化可以降成本、提效率,问你有没有,没有的话就不买你的灯,就这么简单。植物灯你能做,别人也能做,谁有附加值,谁的功能强大,客户就买谁的灯。

市场到了当下的阶段:竞争的差异化已经从灯本身延展到了智能化系统整体集成,只拼价格已经没有意义——你价格低,别人也低,最后就算白送,也没有人要你的灯——因为不是智能化的,不能集成到现有自动化体系中。老款功能手机,白给也没人要,因为现在都用智能手机,纯烧汽油的车销量比不过混合动力的,道理如此浅显,趋势就在这里摆着,不可逆转。

传统种植领域引入植物灯,这种新设施引发了对自动化、智能化的新需求。为了不被冤枉,为了提升附加值增加竞争力,植物灯厂商本身需要自带全套物联网智能化系统。有了智能化控制系统,温度、湿度、光照度、酸碱度、电导率等等指标有记录,有预警,能控制,出了问题能追溯,有了疑问可以拿历史记录请教专家,远程诊断,比口说无凭强太多了。

早年间,灌溉自动化设施引领了一波自动化浪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远未达到智能物联的程度。现在的设施农业领域,植物补光灯是投资最大的一类电气设施,以此为契机,引入整套农业物联网,对农业领域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实际上,物联网上游原始设备制造商(ODM)们,早就将业物联网的整体价格拉到了白菜价,软件、APP可免费贴牌使用,可以在手机微信、网页、工控屏、大屏幕上展示、控制,自带多国语言,一键切换,温、光、水、气、肥的传感器和控制器一应俱全,多方联动,可内网控制,也能远程控制,节点之间有线和无线自由选择。具体到植物灯控制方面,定时开关、定时调光、连续调光、感光调光、生长周期自动变换光谱、集群分组控制、灯车自动升降功能完备,恒流恒压外接控制器、嵌入式控制器、智能电源多方案供选择,超长无线控制距离达到2.5公里半径,远超Wi-FI、蓝牙、ZigBee、红外等落伍的无线控制方式。

在集成商、生产商、实施商环节,将ODM厂商的价格乘以十几倍,就是对终端的价格,这些丰厚的利润,往往会被植物灯厂商忽视,固步自封,只做灯。其实思路有问题,企业的目标是利润,而不是只做单一产品。

几乎所有手里有点余粮的植物灯厂商,都想自己做一套自己的物联网控制系统,但是所有做过的厂商在折腾两三年后都放弃了,因为从无到有做一套物联网控制系统,除了几千万资金投入外,最少要三年以上的时间,且成功几率和中彩票一样不可预期。与其放弃市场,不如先ODM(非OEM)一套,再慢慢仿造。

植物灯市场拐点已经到来,闭门造车,故步自封等于自绝生路,合纵连横方能征战天下成就大业。机会就在眼前,能否把握,只在一念之间。